2006年7月17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今年“谢师宴”有点冷
李轩甫 李兴国

  今年“谢师宴”的市场已大不如从前,星级宾馆的餐厅基本退出了这个市场,一些小餐厅也在逐渐淡化“谢师宴”的概念

  又到金榜题名,感谢恩师的季节。7月4日,笔者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媒体上看到一则操办“谢师宴”的广告,发现往年热闹非凡的“谢师宴”专场,今年还未出现火爆局面。据一位餐饮业业内人士预测,随着一张张录取通知书的陆续送达,一场场“谢师宴”也将陆续上演。但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和采访后却认为,今年“谢师宴”的销售情况未必有这位专业人士预计的那么好,因为许多海口市民并不热衷和推崇“谢师宴”。

  酒店:目前尚无人预订
  笔者电话采访了发布广告的酒店,得悉目前还没有人来预订“谢师宴”。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预言,“谢师宴”过些时间会“火”起来。
  海口市金龙路一酒家的负责人说,往年七八月份高考放榜期间,考生总希望将自己“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金榜题名”的喜悦与老师分享,并感谢老师多年的教导。瞄准这一商机,各大饭店都会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档次的“谢师宴”,并冠以喜庆吉利的名字来吸引考生。但今年“谢师宴”的销售情况似乎大不如从前,这家酒店通过调查发现,星级宾馆的餐厅已基本退出这个市场,一些小餐厅也在逐渐淡化“谢师宴”的概念。

  学生:“谢师宴”能免则免
  海口一中一位姓符的女生告诉笔者,“谢师宴”虽然没什么不好,但用家长辛苦挣来的钱搞“谢师宴”大可不必。除非是自己打工挣钱请老师吃顿饭,否则更愿意送老师一份小礼物。
  琼山中学的张同学认为“谢师宴”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如果太奢侈则没必要。他认为“谢师宴”能免则免,自己更愿意登门拜访老师。他说:“我肯定会在大学第一学期放假后,到老师家里去看望他们,告诉他们我的大学生活,这就是我的感谢方式。”
  海口四中李同学则认为,与其在酒店花上千元摆“谢师宴”,还不如把老师请到家里吃顿家常饭,既经济又温馨。

  家长:搞“谢师宴”压力大
  陈先生家的大儿子是前年考上大学的。“当时看到其他同学都请老师吃饭了,孩子也要请,我就特地选了一家环境比较好的酒店,一顿饭花了5000多元。二儿子今年已被本科提前录取,看来这顿‘谢师宴’是免不了了。”言语间,陈先生多少有些无奈。
  “今年孩子高考考得不错,上了一所重点大学,我们也特别高兴。孩子曾多次要求请老师吃饭,但学费目前还没有着落,哪里还敢请老师吃饭呀!”市民邓先生如是说。

  老师:希望学生“记得我”
  海南农垦中学的胡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,因为很少有学生搞“谢师宴”,所以不好对“谢师宴”的是非对错发表评论。“其实学生‘谢师’不一定要用吃饭的方式。”胡老师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“谢师”是一位学生在查到分数后第一时间向她报捷,“这表明学生重视我的意见,我认为这也是大多数老师喜欢的方式。”
  海口实验中学的李老师也说:“学生的一个短信和电话,就能让我感到欣慰,并不是非要搞‘谢师宴’。”

  市民:不要铺张和攀比
  海口市琼山中学一位苏姓女生的父亲主动提出要请老师“吃一顿”。他说,选择“谢师宴”的方式,是因为老师们辛苦了几年,感谢是“绝对应该的”。他表示不管档次高低,只要让老师体会到学生家长的心意就行。
  在海口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朱先生说,自己是不久前才知道有“谢师宴”这个词的。他认为这是学生向老师表达谢意的方式之一,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和尊重,可以理解。在不搞铺张和攀比的前提下,请老师吃顿饭很正常。

  学校:不鼓励搞“谢师宴”
  “谢师宴”究竟值不值得提倡?农垦中学办公室陈主任认为,“谢师宴”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的方式,可以理解但不鼓励。陈主任说,考上大学的同学,如果能常给老师打电话或写信,汇报一下大学生活,谈谈感受,或许老师会更加高兴。
  海南省教育厅高招处一位负责人对“谢师宴”表示反对。他认为,学生考上大学后,可以和同学一起回母校走走,和老师交流思想,或是在学校校庆的时候,给学校写封感谢信,这都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报答。事实上,绝大多数的老师更希望学生把请“谢师宴”的钱留下来,用于升学深造。

  专家:“谢师宴”谢出什么
  面对在社会上风行的“谢师宴”,有谁认真想过,“谢师宴”究竟能谢出什么呢?笔者为此走访了多位专家,他们认为“谢师宴”谢出了四大问题:
  一是谢出了家长的“苦”。为办好“谢师宴”,许多家长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,煞费苦心地联系酒店、预约老师。对于酒店特意推出的所谓好事成双、金榜题名、金鸡报晓等吉祥菜名、套餐,尽管明知价格不菲,也得面带微笑硬着头皮去点。
  二是谢出了老师的“累”。一到这个时候,许多老师这家饭店刚出来,又得进那家饭店,身不由己、疲于应酬。赶场赴宴对老师们而言不啻为一种折磨。
  三是谢出了世风的“浊”。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想摆“谢师宴”,但既然别的家长请了,你不请,面子上总过不去。于是,你请,他也请,凡言谢师必设宴,设宴暗中搞攀比。在某种程度上,谢师成了财力、气势大比拼,纯洁、真诚的谢意倒位居其次了。
  四是谢出了师生关系的“俗”。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,原本是建立在正常的文化知识传授基础之上的关系,若任“谢师宴”之风夹杂其中,势必会给师生情谊蒙上一层庸俗化的阴影。